确保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施工质量需从材料把控、基层处理、施工流程规范、细部节点强化、过程监控及成品保护等多环节综合管理。以下是具体措施:
一、材料质量严格把控
材料验收
检查卷材的出厂合格证、性能检测报告,确保拉伸强度(≥8MPa)、断裂伸长率(≥450%)、低温弯折性(-40℃无裂纹)等指标符合GB 18173.1-2012标准。
核对胶粘剂、密封膏等配套材料的型号与卷材兼容性,避免因材料不匹配导致粘结失效。
现场抽样复验:每批次卷材随机裁取1m²进行物理性能测试,不合格品严禁使用。
存储管理
卷材应直立存放于阴凉通风处,避免阳光直射或雨淋,堆放高度不超过5层。
胶粘剂需密封保存,远离火源,存放温度控制在5-35℃之间。
二、基层处理精细化
基层清理
使用高压气枪或扫帚清除基层浮尘、油污、松散颗粒,对起砂部位用界面剂加固。
阴阳角、管根等部位用砂纸打磨或角磨机修整,确保圆弧过渡(半径≥20mm),避免应力集中。
含水率控制
采用湿度仪检测基层含水率,混凝土基层≤9%,砂浆基层≤8%。
若含水率超标,需通过加热烘干或涂刷湿固化型胶粘剂处理。
基层涂刷
均匀涂刷基层处理剂(如氯丁橡胶沥青胶粘剂),涂刷量0.2-0.3kg/㎡,干燥后形成不粘手薄膜方可铺贴卷材。
三、施工流程规范化
铺贴方向与顺序
卷材方向与屋面坡度垂直,从排水口、檐口等低处向高处铺贴,避免积水倒流。
平面与立面交接处先铺平面卷材至转角上≥500mm,再铺立面卷材。
铺贴方法控制
满粘法:胶粘剂涂刷均匀,单面涂胶量≥0.5kg/㎡,静置20-40分钟至指触不粘后粘合,边粘合边排气。
空铺法:卷材与基层间留设100mm宽排气道,每隔6m设置排气孔,防止空鼓。
机械固定法:使用专用垫片固定卷材,固定点间距≤500mm,距卷材边缘20-30mm。
搭接与密封
长边、短边搭接宽度均≥100mm,上下层卷材错开1/3幅宽。
搭接缝用密封膏填充,宽度≥10mm,边缘用压条固定后密封。
四、细部节点强化处理
管道根部
清除管道表面油污、锈迹,涂刷聚氨酯涂膜防水层(宽度≥400mm,厚度≥2mm)。
卷材铺贴至管道根部后,用密封膏封闭收头,外裹金属箍增强密封性。
阴阳角处理
增铺500mm宽附加层(单侧≥250mm),采用聚氨酯涂膜或密封胶片加强。
附加层与主卷材搭接宽度≥100mm,用压辊压实。
变形缝处理
缝内填充聚苯乙烯泡沫板,上部覆盖镀锌钢板(宽度≥300mm),卷材与钢板粘结后用密封膏封闭。
五、施工过程动态监控
环境监测
实时记录施工温度、湿度,雨天、雪天或五级以上大风时立即停止作业。
夏季高温时段(>35℃)采取遮阳措施,冬季低温时(<5℃)使用低温型胶粘剂。
质量检查点
基层验收:检查平整度(2m靠尺误差≤3mm)、含水率、清洁度。
铺贴过程检查:随机抽查搭接宽度、排气效果、粘结强度(拉拔试验≥1.5N/mm²)。
闭水试验:蓄水24小时后检查渗漏点,对缺陷部位标记并返工。
六、成品保护与维护
保护层施工
防水层验收合格后,立即铺设水泥砂浆(厚度≥20mm)或细石混凝土(厚度≥40mm)保护层。
保护层与防水层间设置隔离层(如无纺布),防止机械损伤。
后续工序协调
禁止在防水层上直接堆放重物或进行电焊作业,如需交叉施工,需铺设防护板。
管道安装时,避免在防水层上拖拽,应在卷材铺贴前完成管道定位。
长期维护
定期检查排水系统,清理落叶、杂物,防止堵塞导致积水。
对局部破损部位及时修补,修补范围需超出破损边缘200mm。